目标范围:标准7.2~7.8,更佳杀菌区间7.5±0.3。
调节原理:
酸性水质(pH<7.2):投加氢氧化钠(烧碱),每1000m³水提升1pH需10kg。
碱性水质(pH>8.2):投加盐酸(HCl),每降低1pH需5kg/m³。
注意事项:
避免pH>8.2(降低氯消毒效率)或<7.0(刺激皮肤黏膜)。
调节后需静置30分钟再检测,防止酸碱中和延迟。
余氯监控:
开放时段:0.3~0.5mg/L(更佳杀菌且无刺激)。
闭馆后:≥0.5mg/L(抑制藻类繁殖)。
超标处理:余氯>1.0mg/L时,立即启动循环系统并追加除氯剂(如硫代硫酸钠)。
药剂选择:聚合氯化铝(PAC),投加量5~10kg/1000m³。
操作流程:
溶解配比:1:10比例兑水(如10kg PAC配100L水)。
匀速泼洒:沿泳池四角及中心点分散投入。
静置沉淀:6~8小时后吸污(吸污率需达90%以上)。
防护装备:防腐蚀手套(丁基橡胶)、护目镜(防溅射)、防毒面具(挥发性药剂)。
应急处理:
皮肤接触: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(强酸/碱需就医)。
吸入挥发气体:转移至通风处,吸氧并送医。
分区存放:氧化剂(如氯系消毒剂)与还原剂(如硫代硫酸钠)隔离。
环境要求:阴凉干燥,远离火源,标识清晰(标明MSDS数据)。
温度影响:水温>30℃时,消毒剂分解加速,需增加20%投加量。
水质干扰:高浑浊度(>5NTU)时,需同步投加絮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)。
应急处理:
投加硫酸铜(0.25~0.5mg/L),24小时后换水30%。
加强紫外线消毒(40mJ/cm²剂量灭活孢子)。
解决方案:
投加臭氧(2mg/L)氧化分解,后续补氯至0.5mg/L。
增加循环流量至设计值的1.5倍,加速污染物清除。
原因排查:
余氯骤降:检查紫外线灯管是否老化或氯胺分解。
余氯异常升高:排查加药系统是否重复投加。
传感器联动:实时监测pH、余氯,自动调节投药泵频率(误差±5%)。
案例:上海某水上乐园采用物联网系统,药剂成本降低25%。
紫外线+臭氧:替代50%化学药剂,减少氯仿等副产物生成。
纳米气泡技术:提升氧化剂利用率,降低投加量30%。
游泳池投药管理需遵循“精准调节、安全操作、动态监控”原则:
核心指标:pH稳定在7.5,余氯0.3~0.5mg/L,浑浊度<1NTU。
操作要点:先调pH再消毒,沉淀后吸污,异常早干预。
技术趋势:自动化投药+紫外线/臭氧协同,实现高效低耗。
警示:药剂误操作可能引发群体性健康事件,务必持证上岗并定期培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