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建游泳池需综合考虑选址、设计、水质管理及运营维护,确保安全、卫生与用户体验。以下是关键要点与专业指导:
地理位置
空气清洁:避开工厂、交通干道等污染源,若无法避开需位于上风向或卫生防护带外(距离≥500米)。
地质条件:地下水位低(低于池底0.5米以下),避免池水渗漏或受地下水污染。
排水系统:周边需有完善排水设施,防止雨水倒灌。
周边规划
预留绿化带(≥3米宽),减少落叶、蚊虫等污染源。
避免未来建筑遮挡日照(影响水温与消毒效果)。
池体设计
溢水槽宽度≥200mm,深度≥50mm,底部设排水口;
扶梯间距≤2米,池沿走道宽度≥1.2米,外侧设防滑护栏。
池壁高出地面≥0.3米,防止污水流入;内表面光滑无缝隙(防滑瓷砖或环氧涂层)。
池底坡度:浅水区(1.2米)→深水区(1.8米以上)坡度≤7%,跳水区深度≥3.5米。
池壁与池底:
安全设施:
循环系统
进水口位于浅水端,出水口在深水端,面积比≥1:4,加装防堵塞格栅。
进水口与出水口:
溢流与排水:双排水系统(表面溢流+底部排污),确保快速换水。
水质处理公式简化应用:
澄清剂:2g/吨水(稀释100倍泼洒),每3天一次;
活化剂:3g/吨水(直接稀释投加),增强氧化能力;
PH调节:每吨水加0.5kg碳酸钠(提升pH)或0.3kg盐酸(降低pH)。
人流控制
承载量:按1.5~2㎡/人计算,设置电子计数器防止超员。
健康筛查:禁止传染病患者(如肝炎、皮肤病)入池,入口设体温检测点。
日常维护
水质检测:每日检测余氯、pH,每周检测浑浊度与细菌总数;
清洁频率:每日刷洗池壁,每周反冲洗砂缸,每月消毒管道(次氯酸钠50~100mg/L)。
附属设施
更衣室与淋浴:男女分设,地面防滑(摩擦系数≥0.6),配备烘手机;
通风与照明:自然通风+机械排风(换气量≥6次/小时),照度≥50勒克斯。
过滤系统
家庭泳池:砂缸过滤器(流量≥泳池容积1/3)+紫外线消毒;
公共泳池:硅藻土过滤器(精度1~5μm)+盐氯发生器,节能60%。
加热系统
空气源热泵:COP值≥5,适合全年恒温(26~28℃);
太阳能辅助:冬季补水加热,降低热泵能耗30%。
智能监控
在线传感器实时监测余氯、pH、浑浊度,异常自动报警;
移动端APP远程控制设备,减少人工巡检。
雨水回收:设置雨水收集池,用于非高峰期补水(节水率≥30%)。
中水回用:泳池排水中水经过滤+紫外线消毒后用于绿化灌溉。
防渗处理:池体混凝土+环氧涂层,防止地下水污染。
新建游泳池需以安全、卫生、节能为核心,从选址到运维全程把控:
前期规划:严格选址,科学设计结构与循环系统;
水质管理:每日检测+定期维护,确保参数达标;
设备升级:选择高效过滤与智能监控系统,降低运营成本;
环保措施:雨水回收与中水回用,践行可持续发展。
最终建议:委托专业设计院施工,并预留10%~15%预算用于后期水质维护与设备升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