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水容量与游泳负荷
根据泳池类型(比赛/公共/儿童)确定有效容积,结合游泳人数动态计算负荷,确保水质更新周期合理(通常循环周期为4~12小时)。
循环水分配与均衡水池
通过循环水泵将水输送至过滤系统,经处理后均匀分配回泳池,避免短流或死水区。
均衡水池用于调节水量波动(如补水或排水时),平衡水池则维持系统压力稳定。
原水预处理
对补水水源(自来水、雨水等)进行初步过滤,去除大颗粒杂质(如树叶、泥沙)。
多级过滤
砂缸过滤:通过石英砂截留悬浮物,适用于常规泳池。
硅藻土过滤:更高精度(可至1μm),适合竞赛级泳池。
辅助过滤:如毛发收集器、磁性过滤器,防止管道堵塞。
循环水泵选型
根据流量(m³/h)和扬程(m)匹配,确保水力效率。
化学消毒法
氯系消毒剂(次氯酸钠、三氯异氰尿酸):持续抑菌,需监控余氯(0.3~1.0 mg/L)。
臭氧消毒:高效杀菌,但需配合氯维持余量。
紫外线(UV):破坏微生物DNA,常作为辅助手段。
盐氯发生器
电解盐水生成次氯酸钠,减少化学药剂储存风险。
pH值控制
理想范围7.2~7.8,过高降低消毒效果,过低腐蚀设备。使用碳酸钠(调高)或盐酸(调低)调节。
总溶解固体(TDS)与碱度
TDS过高需部分换水,碱度不足易导致pH波动,可通过碳酸氢钠调整。
稀释与补水
定期补充新水(每日10%~15%),维持离子浓度平衡。
热源选择
燃气锅炉、电加热器、太阳能或热泵,根据气候和能耗成本选择。
节能设计
梯度加热(如夜间低谷电价时段储热),搭配变频循环泵减少能耗。
在线传感器
实时监测pH、余氯、ORP(氧化还原电位)等参数,联动自动加药系统。
人工检测
每日目视检查浑浊度、气味,每周实验室分析微生物指标(如大肠杆菌)。
分类存储氧化剂(氯片)、pH调节剂、澄清剂,避免交叉反应。
配置安全防护设施(防泄漏托盘、通风系统)。
强制淋浴:减少皮脂、汗液等污染物带入池水。
卫生间与更衣室:配备感应式水龙头、地漏,防止污水溢流。
跳水池/造浪池:需更高循环强度(<2小时)应对剧烈水花。
儿童戏水池:增设毛发过滤器,缩短消毒剂接触时间。
雨水收集:补充蒸发损失。
中水回用:经深度处理后用于灌溉或冲洗,符合当地环保标准。
独立空间配置防爆通风、防水防潮,设备布局需便于检修(如砂缸反冲洗管路)。
日常操作:记录运行参数,定期反冲洗过滤器,检查阀门密封性。
季节性维护:冬季排空防冻,春季系统消毒除藻。
高效的水处理系统需整合水力循环、过滤、消毒、化学平衡等多环节,同时结合智能化监控与节能技术。遵循国际标准(如WHO《泳池水指南》或GB 50015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》),定期维护可延长设备寿命,确保水质安全与用户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