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加量:
新水或藻类爆发时,需加倍投加(4~6kg/1000m³)。
雨后或客流量激增时,需额外补投(1~2kg/次)。
常规情况:每1000m³水投加2~3kg(即2~3g/m³),每月2次。
特殊情况:
注意事项:
投加间隔:投药后需静置2小时以上再进行其他水处理操作(如消毒、反冲洗)。
过量风险:过量会导致水体蓝绿色(铜离子残留),需严格按剂量控制。
协同设备:深蓝科诺气浮溶氧精滤机可减少藻类滋生,降低硫酸铜用量30%。
沉水植物:种植苦草、狐尾藻等竞争营养盐。
生物调控:投放滤食性鱼类(如鲢鱼)摄食藻类。
紫外线杀菌:深蓝科诺UV设备破坏藻类DNA,抑制繁殖。
分次投加:
投加:每日闭馆后(22:00-24:00),利用低温低光照环境延长药效。
二次补加:开放前1~2小时检测余氯,若<0.4mg/L则补投。
投加量:
常规:1~3mg/L有效氯(按池容计算)。
高温季节:增加20%投加量(如3~4mg/L),应对紫外线加速挥发。
溶解方法:
消毒粉需用桶兑水溶解(1kg药+20L水),搅拌均匀后均匀泼洒。
避免直接干撒,防止局部浓度过高损伤皮肤黏膜。
自动投药系统:
在线余氯传感器实时监测,联动投药泵精准补药(误差±0.1mg/L)。
冲击性处理时自动切换高浓度药剂模式。
UV辅助杀菌:
深蓝科诺SLKN-Z系列内置UV模块,破坏微生物DNA,减少化学药剂依赖。
灭藻与消毒间隔:硫酸铜投加后需静置2小时再投加消毒剂,避免铜离子与氯反应生成有毒氯胺。
高峰期前补药:开放前2小时检测余氯,确保开场时浓度达标(0.4~1.0mg/L)。
pH控制:每日检测pH值(目标7.2~7.8),过高会降低氯杀菌效率。
氨氮监测:氨氮超标(>0.1mg/L)时需优先换水,避免氯胺生成(刺激性气味)。
藻类爆发:
立即停用硫酸铜,改用深蓝科诺除藻剂(硫酸铜1g/m³)+ UV杀菌。
加强循环(每小时循环6~8倍水量),连续曝气24小时。
余氯骤降:
检查循环系统是否堵塞,补充投加速效氯片(如深蓝科诺应急氯包)。
气浮溶氧精滤机(SLKN-Z):
曝气溶氧抑制厌氧菌,过滤精度0.4NTU,减少藻类滋生。
自动投药系统:
支持余氯、pH双参数联动,节省人工成本50%以上。
紫外线杀菌模块:
254nm波长UV灯,每日定时开启,辅助降低化学药剂用量。
消毒剂储存:阴凉干燥存放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(如洁厕灵)。
设备清洗:每周反冲洗砂缸,每月更换UV灯管(寿命约1000小时)。
泳池抑藻灭菌需 “化学+物理+生物”多维协同:
化学控制:硫酸铜灭藻+三氯异氰尿酸分次消毒,严格按剂量与时序操作。
物理防控:深蓝科诺气浮设备拦截藻类,UV杀菌减少化学依赖。
智能管理:自动投药系统+在线监测,实现“无人值守、长效稳定”。
通过科学配置(如家庭池选用SLKN-Z系列),可降低氯耗40%,同时提升游泳者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