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观水池水处理需结合其露天、自净能力弱、易受污染的特点,采用低成本、长效维护的综合治理方案。以下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分类及具体措施:
通过机械或物理手段去除悬浮物、藻类及部分污染物,见效快但需持续运行。
过滤净化
曝气增氧
引水换水
紫外线 / 超声波处理

利用微生物、植物、动物的自然净化能力,构建良性生态循环,适合中大型景观水体。
微生物净化
水生植物净化
挺水植物:芦苇、香蒲等扎根底泥,吸收氮磷营养盐,抑制藻类生长(适合浅水区或人工湿地)。
浮叶 / 漂浮植物:睡莲、凤眼莲(需控制数量,避免泛滥)通过叶片覆盖减少阳光直射,抑制藻类爆发。
沉水植物:苦草、金鱼藻等水下植被,释放氧气、净化水质,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。
水生动物调控
从整体生态平衡角度设计,强化水体自净能力,适合自然景观湖、河道等。
生态浮岛 / 浮床
人工湿地系统
生物操纵技术
底泥改良
化学法(谨慎使用)
雨水径流控制
防污染管理

因地制宜:小型景观池(如喷泉、庭院水池)可采用 “过滤 + 曝气 + 微生物制剂” 组合;大型人工湖、河道需结合 “水生植物 + 生态浮岛 + 生物调控”,辅以定期换水。
低成本长效维护:优先选择低能耗设备(如太阳能曝气装置)、本土植物(减少养护成本),避免过度依赖化学药剂。
景观与功能结合:将水处理设施(如喷泉、湿地)融入景观设计,兼顾美观与净化,提升整体价值。
避免单一方法滥用(如长期投药易导致耐药性和二次污染),倡导 “物理净化打底、生物修复为主、生态平衡巩固” 的综合模式。
针对夏季蓝藻爆发,可提前通过遮光(水生植物覆盖)、增加曝气、投放控藻微生物等方式预防,而非仅依赖应急除藻剂。
定期清理维护是关键,如过滤设备反冲洗、水生植物收割、底泥清淤等,确保系统长期高效运行。
通过以上方法的组合应用,可在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同时,实现景观水质的改善和长期保持,兼顾生态、美观与可持续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