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行业资讯

攀枝花行业资讯

NEWS CENTER

攀枝花如何安全管理游泳池

作者: 时间:2025-04-26 浏览量:201

制度建设与风险预防

1. 准入管理制度

  • 身份核验

    • 实行会员实名制,入场需刷卡/人脸识别,禁止非会员进入。

    • 设置闸机系统,非开放时段自动锁定入口并触发警报。

  • 健康筛查

    • 入场前填写《健康承诺书》,禁止肝炎、心脏病、传染病患者进入(依据《游泳场所卫生规范》)。

    • 配备红外体温检测仪,发热(≥37.3℃)者禁止入场。

2. 安全行为规范

  • 警示标识

    • 池边设置双语警示牌(中英文对照),标明“禁止跳水”“禁止奔跑”“儿童需监护人陪同”等。

    • 深水区与浅水区交界处设置红色警戒线,标注水深(如1.2m/0.8m)。

  • 行为监控

    • 安装AI行为识别摄像头,自动抓拍危险动作(如跳水、打闹),实时推送至救生员手持终端。


二、物理防护与设备配置

1. 救生系统

  • 救生员配置

    • 按《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》(GB 19079-2013),每250㎡水域至少配备1名持证救生员,每班次≥2人。

    • 救生员工作台配备望远镜、救生哨、急救箱(含AED除颤仪)。

  • 救生设备

    • 池边设置漂浮救生杆(长度≥3m)、救生圈(带反光条),每100㎡水域配置1套。

    • 深水区安装自动充气式浮标,遇溺水者自动触发声光报警。

2. 防滑与围护设施

  • 池岸防滑

    • 池边走道采用防滑系数≥0.8的花岗岩贴面,坡度≤1:12。

    • 淋浴区铺设防滑垫,排水格栅间隙≤10mm,防止鞋底卡入。

  • 围栏设计

    • 泳池周边设1.2m高不锈钢围栏,间隙≤10cm,防止儿童攀爬跌落。



260f64e4018da551.jpg8e394acf6c82b486.jpg

三、人员管理与培训

1. 员工能力标准

  • 救生员

    • 持职业资格证(游泳救生员),每年复训≥40小时,掌握心肺复苏(CPR)、脊柱损伤固定术。

    • 每月模拟演练溺水救援,响应时间≤30秒。

  • 水质管理员

    • 持泳池水质处理证书,每日检测pH、余氯、浑浊度,记录存档备查。

2. 游客安全教育

  • 入场宣导

    • 通过广播循环播放安全须知,入场时发放《游泳安全手册》。

    • 设置VR体验区,模拟溺水场景,提升游客自救意识。

  • 儿童管理

    • 6岁以下儿童需穿戴浮力臂圈,监护人全程陪同,禁止使用泳池玩具。


四、水质与设备安全

1. 水质监控体系

  • 在线监测

    • 安装ORP传感器(维持650mV以上)、余氯电极(0.3-0.5mg/L),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。

    • 每日人工检测pH(7.2-7.8)、尿素(≤3.5mg/L),超标时启动应急处理。

  • 循环消毒

    • 采用砂缸过滤+紫外线杀菌,循环周期≤6小时,确保水体浊度≤0.5NTU。

2. 设备维保制度

  • 日常巡检

    • 每日检查水泵、管道渗漏,每月测试均衡水箱水位传感器精度。

    • 每季度更换活性炭滤料,每年全面检修循环系统。

  • 应急预案

    • 制定《水质污染事件处置流程》,储备次氯酸钠(10%浓度)200L、聚合氯化铝50kg。


五、应急响应机制

1. 溺水救援流程

  • 一级响应:救生员发现溺水者后,20秒内入水施救,同步启动声光报警。

  • 二级响应:AED除颤仪+心肺复苏,拨打120并通知家属,保留现场监控录像。

  • 三级响应:事后出具《事故分析报告》,改进管理漏洞。

2. 其他突发事件

  • 设备故障

    • 循环泵停机时,立即切换备用电源,启动人工补水系统,4小时内恢复运行。

  • 群体性事件

    • 设置隔离带,疏散人群,安保人员持防暴叉、盾牌控制现场。


六、法律合规要点

  1. 卫生许可:每年向当地卫健委申请《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》,公示检测报告。

  2. 保险覆盖:购买公众责任险(保额≥500万元),覆盖游客意外伤害及第三方损失。

  3. 记录存档:水质检测记录、救生员排班表、设备维保报告保存≥2年备查。


总结

游泳池安全管理需以“零事故”为目标,通过智能监控(AI行为识别+AED)标准化流程(GB 19079-2013)分级响应机制构建闭环体系。重点防范溺水、水质污染、设备故障三类风险,定期开展压力测试(如模拟停电、暴客冲击),持续优化应急预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