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水特性
水质问题:渤海湾海水浊度高(悬浮物、胶体物质)、有机物含量高、细菌超标,温度低(影响混凝效果)。
目标标准:需达到《海水水质标准》第二类(适用于海水浴场),重点控制浊度≤1NTU、细菌总数<1000CFU/mL、余氯0.3-0.5mg/L。
核心难点
低温低浊水处理:传统混凝剂在低温下反应效率低,需优化药剂配比。
成本控制:海水淡化成本高,需平衡处理效果与经济性。
取水→格栅拦截→旋流除砂器(0.3mm)→盘式过滤器(150μm)→活性炭过滤→二氧化氯消毒→浴场回用
分级过滤:旋流除砂+盘式过滤组合可去除90%以上悬浮物,活性炭吸附余氯及异味。
经济性:省略超滤/反渗透膜组件,降低投资与能耗。
微生物风险:仅依赖二氧化氯消毒,对隐孢子虫、贾第鞭毛虫灭活率不足。
有机物残留:活性炭吸附易饱和,长期运行可能导致有机物穿透。
循环效率低:顺流循环易形成死水区,池底沉积物再悬浮。
增加微絮凝单元:
在旋流除砂后投加聚合硫酸铁(PFS)(投加量20mg/L),通过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,强化胶体去除。
配合高效混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PAM),提升低温混凝效率。
紫外线预杀菌:
在活性炭过滤前增设低压紫外线灯(40W/m³),灭活90%以上细菌及病毒,减少后续消毒剂用量。
砂缸改用硅藻土过滤:
将盘式过滤器替换为硅藻土预涂膜过滤器(过滤精度1-2μm),截留微米级胶体与藻类,降低浊度至0.1NTU以下。
反冲洗优化:采用气水联合反冲,减少滤料板结。
活性炭改进:
使用改性活性炭(载银活性炭),增强抑菌能力,延长吸附周期至72小时。
二氧化氯+紫外线协同消毒:
维持余氯0.3-0.5mg/L(二氧化氯投加量1.5mg/L),配合紫外线(40mJ/cm²)灭活耐氯微生物。
在线监测:安装ORP传感器(维持650mV以上),联动自动投加系统。
逆流循环设计:
进水口:池底均匀布水,减少短流;回水口:浅端溢流,形成推流循环。
循环周期:缩短至4小时(原6小时),提升水体更新效率。
防沉积措施:
池底设置穿孔曝气管,间歇曝气防止污泥沉积。
投资对比
原方案:砂缸+活性炭≈120万元
优化方案:硅藻土+紫外线+在线监测≈150万元(+25%),但运行成本降低30%。
运行成本节约
药剂费:硅藻土反冲洗水回用减少PFS用量40%。
能耗:变频泵+短循环周期降低电耗20%。
微生物防控
每周检测隐孢子虫卵囊(显微镜法),超标时启动紫外线强化模式。
设备维护
硅藻土滤料每月更换1次,活性炭每季度再生处理。
水质应急
投放过硫酸氢钾复合盐(20mg/L)应对藻类爆发,6小时内恢复水质。
膜法替代方案
采用超滤膜(UF)(截留率>99.9%),但投资增加50%,适用于高水质要求场景。
生态处理单元
构建人工湿地预处理,利用芦苇、香蒲吸收氮磷,降低混凝剂用量。
本方案通过“预处理强化(微絮凝+紫外线)+硅藻土精细过滤+二氧化氯+紫外线协同消毒”工艺,在保证水质达标的前提下,平衡了成本与可靠性。重点优化循环系统与消毒体系,可有效解决渤海湾海水浊度高、低温混凝难的问题,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范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