阻断污染源:防止雨水携带有机物、藻孢、病菌进入泳池。
维持水质平衡:控制pH、余氯、浊度三大指标稳定。
快速应急响应:针对藻类、虫患等突发问题制定预案。
成因:雨水携带藻孢+光照+营养源(氮磷)→藻类疯长。
解决方案:
① 预防性投加:
雨前:提前3天投加长效杀藻剂(如硫酸铜),抑制藻孢萌发。
雨后:立即投加双倍量杀藻剂(如洁霸杀藻剂),灭活已激活藻类。
② 化学协同处理:
杀藻后禁加消毒剂12-24小时(避免氯与藻毒素反应生成致癌物)。
24小时后投加双倍量三氯异氰尿酸(TCCA),恢复氧化能力。
③ 物理清除:
使用高粘度澄清剂(如酵素澄清剂)吸附藻类残骸,配合砂缸连续反冲洗(每6小时1次),72小时内恢复水质清澈。
雨水影响:酸性雨水(pH 5.5-6.5)导致池水酸化→降低氯消毒效率。
应对措施:
实时监测:每4小时检测pH,使用碳酸钠(pH+)调至7.2-7.8区间。
缓冲体系:投加小苏打(碳酸氢钠),提升水体缓冲能力,减少pH震荡。
成因:雨水冲刷周边垃圾→溢水沟成为虫卵温床→虫体侵入泳池。
解决方案:
① 化学杀灭:
投加双倍量无泡除藻剂(含氯氰菊酯衍生物),破坏虫体神经传导。
对溢水沟、排水口重点喷洒5%氯菊酯悬浮剂,杀灭虫卵。
② 物理拦截:
安装防虫网(孔径≤1mm)覆盖溢水沟,每日清理落叶。
虫尸处理:投加酵素澄清剂加速分解,配合连续反冲洗(每4小时1次)排渣。
成因:雨水携带泥沙、有机物→滤料堵塞→水体浑浊。
应对措施:
冲击处理:投加3倍量聚合氯化铝(PAC),絮凝悬浮颗粒。
强化过滤:砂缸切换至高流量模式(提升20%流速),辅以硅藻土助滤(过滤精度≤2μm)。
应急澄清:投加无泡澄清剂,4小时内恢复透明度。
紫外线辅助:加装低压紫外线灯(40W/m³),破坏藻类DNA,减少杀藻剂用量。
盐电解系统:生成次氯酸钠替代TCCA,避免氯臭,但需定期维护电极。
生物滤池:种植芦苇、香蒲等水生植物,吸收氨氮,抑制藻类生长(适合生态泳池)。
安全操作:杀藻剂、杀虫剂需单独存放,避免与消毒剂混合产生有毒气体。
设备保护:雨水可能导致电控系统短路,需加强防水措施。
环境合规:溢水沟排放需符合当地环保法规,禁止直排受污染水体。
雨季泳池管理的核心在于“防藻于未然,控虫于源头,强滤于过程”。通过雨前预防、雨中应急、雨后修复的三段式管理,结合化学氧化与物理过滤协同,可更大限度降低水质风险。若条件允许,建议升级为智能监控系统(如ORP在线传感器),实现无人化精准运维。